本报讯记者陈君报道:随着炎炎夏季的到来,宣武区率先试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——槐柏树南里6号楼,垃圾分类呈萎缩趋势,15个分类箱只剩下1个,实行分类的由半年前的60户减为24户。业内人士分析,垃圾分类是使垃圾变废为宝、资源再利用的最佳途径,势在必行,但其操作方式尚需磨合。
20日上午,记者来到槐柏树南里6号楼,只见楼旁的大纳梦生物垃圾发酵处理机工作依旧,一蓝一绿两个大分类箱赫然立在楼前,问起垃圾分类的情况,“大纳梦”的武师傅告诉记者,去年年底,日光普公司送来15个分类箱,6号楼共5个单元,每个单元隔层放一个,随着夏季的到来,楼道里异味难闻、污水横流、蚊蝇肆虐,经与环卫部门协商,一个多月前撤走了14个分类箱,现在只剩下一个了,记者来到5门3层,只见这个象征性地保留下来的分类箱使本来就狭窄的楼道更显拥挤,分类也是不伦不类:标识着蔬菜、剩饭、腐烂食品、生物类的一格里放了不少塑料袋,而非生物类里却见数个西瓜皮。302室的一位老奶奶,指着焊死的垃圾道说,分类箱里的垃圾有时堆得像小山一样,溢的满楼道都是,味太大,快挪走吧,还是传统的垃圾道好使。楼道里撤走了分类箱的4门居民们把分了类的垃圾扔到了5门前的大桶内,该门一位女士认为此举非常好,干净卫生。
居委会的李主任说,楼道里的分类箱除了占地、味大以外,由于清垃圾的人常换,居民难将他们与来“采点”的小偷区别,致使近半年多来,盗窃案件增多。李主任建议,如果在楼前多放几个标识醒目、投放简便的大分类箱也许好些。